發展成就
-
數說新中國75年丨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人民健康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大力推動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持續強化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
-
數說新中國75年丨人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文化強國建設加力提速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
數說新中國75年丨教育改革發展扎實推進 教育強國建設行穩致遠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不斷完善,14億人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正逐步成為現實,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
數說新中國75年丨滄桑巨變換新顏 城市發展啟新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城市更加宜業宜居。城市數量顯著增長,城市人口規模逐步擴大,城市地域面積不斷增加,城市區域分布更加均衡。
-
數說新中國75年丨人民生活實現全面小康 穩步邁向共同富裕
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民生活,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堅持讓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成果,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躍升,人民生活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巨大變化。
重大工程
-
大藤峽水利樞紐:興水惠民 守護安瀾
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是滇黔桂內陸水運出海通道的咽喉要道,也是廣西向東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重大戰略的有力支撐。工程位于廣西桂平市的黔江河段,于2014年開工建設,是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工程,在防洪、通航、發電、水資源配置、灌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點亮萬家燈火的能源大動脈
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西電東送”把煤炭、水能資源豐富的西部省區的能源轉化成電力資源,輸送到電力緊缺的東部沿海地區。一條條特高壓直流就像大江大河,跨越數千里,自西向東輸送著源源不斷的電力。
-
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翅通四海
截至10月20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2024年已保障進出港航班26.21萬架次,進出港旅客吞吐量達4001.31萬人次,較2023年同期增長28.1%,這是大興機場自投運以來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萬人次大關。從開工建設到如今這十年間,大興機場不僅成為一座現代化航空樞紐,更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名片”。
-
京張高鐵:見證中國綜合國力飛躍
京張鐵路是中國自主修建的第一條干線鐵路,1909年竣工通車。詹天佑等工程技術人員迎難而上,創造了“人”字形折返線等舉措,建造出時速35公里的京張鐵路。百年后的2019年,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未來的京張高鐵開通運營。這是世界首條智能高鐵示范線,首次實現了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聰明”的高鐵。
-
青藏鐵路:雪域高原辟新途
1984年5月1日,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投入運營。2006年7月1日,全長1142公里的格爾木至拉薩段全線通車,標志著全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西寧至拉薩段全線建成通車。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穿越凍土里程最長的高原鐵路,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老區行
-
“共和國搖籃”續寫時代新篇——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再訪瑞金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記者再次踏上這塊紅色熱土時看到,群眾“身邊事”里的民主注腳,新舊“交通網”折射的發展蝶變,紅土地迸發的干勁與拼勁……一個個奮發昂揚的新故事、新場景,令人對老區的未來,有了更多新期待。
-
湖南會同:五村“握指成拳” 繪就山鄉發展新畫卷
會同縣是革命老區縣,2022年以來,會同縣在堡子鎮探索實施“五村聯創”的鄉村振興新路子——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將地域相連、資源相通、環境相適、產業相關的堡子鎮黃旗村、勝溪村、茶沖村、上坊村、堡子村等五村整合起來進行統一規劃,推動組織聯建、產業聯培、人才聯育、生態聯治、文化聯融。
-
河南新縣:紅綠大別山
位于大別山深處的河南新縣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革命戰爭時期,不足10萬人的新縣為革命獻身5.5萬人,鄂豫皖蘇區也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近年來,新縣依托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堅持不挖山、不砍樹、不填塘、不截斷河流,古村落修舊如舊,在大山里走出了一條“紅”“綠”融合發展的致富路。
-
廣東梅州:追尋紅色足跡 賡續紅色血脈
梅州是全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廣東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范圍的地級市,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處處涌動著紅色力量。如今,梅州正大力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積極探索欠發達革命老區與經濟發達地區協同發展、差異化發展經驗,旨在努力走出一條新時代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新路。
-
江西于都:革命老區迎來“時尚”之變
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在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江西于都,曾經有裁縫挑著縫紉機跟隨紅軍長征。近年來,憑借毗鄰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于都吸引眾多企業前來投資設廠,紡織服裝產業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之一,革命老區迎來“時尚”之變。
聚焦
-
安徽歙縣:共護綠色家園 邁向共富之路
從開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到升級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2012年以來,皖浙兩省在新安江探索的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正從水質保護擴展到產業協作、人才共育等多領域。位于江畔的安徽歙縣積極融入新安江生態保護大局,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
鎮江:醫改成果溫暖千萬家
作為全國醫改試點城市、首批全國健康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江蘇鎮江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醫聯體、分級診療、遠程會診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一項項促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優質資源下沉的舉措,帶來了變化與發展,使醫改成果真切溫暖千家萬戶。
-
海口施茶村:石斛花開幸福來
施茶村位于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所在的馬鞍嶺腳下,依托靠近國家地質公園的區位優勢,村莊大力發展石斛產業、鄉村旅游、特色民宿與餐飲,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
江西新能源,何以“先人一步”?
截至9月底,江西省新能源產業規上企業共有513家,主要集中在光伏、鋰電產業,其中光伏產業規上企業155家,鋰電產業規上企業345家;此外,還有新能源汽車規上企業13家。
-
當好助企“貼心人” 成都“進萬企”行動為企業紓困解難
企業急需提升產能,卻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廠房,快到手的訂單就差“臨門一腳”了……最近,成都市溫江區助企服務專班幫四川藍海智能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及時找到了過渡廠房,給企業解決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