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4月24日电(记者杨思琪、姜思妮)在深空极端环境下,特种材料如何保持性能、防止颜色脱落?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之际,记者实地探访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在一面特殊的五星红旗上找到答案。
在哈工大航天馆探火展区,“天问一号”探测器模型吸引不少参观者围观。2021年5月,“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的乌托邦平原成功着陆,我国成为第二个登陆火星的国家。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学生参观“天问一号”探测器上的国旗演示样件。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 摄
在“天问一号”的一张深空“自拍”照上,探测器侧面的一面五星红旗格外耀眼。这面国旗上使用了一款“聪明”的航天涂层材料,不仅可以抵挡强烈的辐射,还能经受住极端高温和低温的挑战。
这种涂层材料的“作者”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教授吴晓宏团队。这面国旗是为此次任务专门设计与研制,尺寸约为39厘米×26厘米,稍小于一张A3纸,重量仅为144克。
吴晓宏介绍,为尽可能将国旗减轻重量、保持性能,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开发出一种特种功能材料。作为涂层材料,它集抗辐照、低挥发和耐高低温交变等性能于一体。历经辐照、高低温交变、低温存储等多轮次“考核”,它才得以应用在探测器上。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哈工大的本科生录取通知书里,有一枚造型为“HIT”(哈工大英文缩写)的书签,正是采用了这种超级涂层材料,为学生送上“宇宙级浪漫”。
与此同时,这面国旗的展开方式也很特别,其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古代卷轴画,由哈工大研究团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创新应用智能材料实现可控动态展开,向世界展现一抹亮眼的“中国红”。这项技术具有可靠性高、结构简单、重量轻等优点,如今已经成功用于卫星柔性太阳电池阵的可控展开,大幅降低商业航天器的成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里,很多小朋友前来参观。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 摄
一面红旗是一代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缩影。多年来,哈工大科研团队在航天领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让科技赋能航天梦,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哈工大计算学部2021级本科生尹博即将攻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低轨卫星、卫星物联网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他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航天学子,自己将接续奋斗、勇攀高峰,为探索浩瀚星海、圆梦航天事业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