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圳6月26日电 25日,由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58同城、中华英才网、新华网联合发起的“预见·智变:新生代产业人才供应链项目启动会”在深圳人才公园举行。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余兴安围绕《产业人才协同培养体系的建构与维护》展开主题分享。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谈及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余兴安表示,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技术变革正从四方面重塑产业格局:一是新技术深度渗透,革新生产服务模式;二是催生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三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竞争力;四是加速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促使资源向创新要素集聚地流动。同时,全面提升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成为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的关键一环。
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余兴安进行专题分享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余兴安分析,当前产业主要特征包括网络互联、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及快速迭代四方面。他表示,在此环境下,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跨学科思维。余兴安强调,专业知识和能力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培养跨学科思维,主动学习相邻领域知识有助于促进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其次,是数字技能知识通用能力,加强数字技能与实操经验的复合,适应技术迭代。最重要的,是具备工艺优化与技术攻关的能力,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养产业领域高技能领军人才。“不能只跟着人家的技术迭代跑,要成为技术迭代的产生者,成为引领者是我们所期盼的。”他说。
近年来,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职业应运而生,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适配,余兴安提出 “雁阵式协同育人体系” ,即通过分行业、分领域引领机制,实现精准化、特色化人才培养。他认为,合理使用人才资源,最重要的是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创造精神,切实落实产学协同。他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产业一线的职业培训体系,鼓励各方深度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训基地建设,推广灵活多样的技能提升模式,确保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始终紧贴产业发展脉搏。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为各类人才创造更多的发展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技能应用实践中获得应有收益,激发更强动力。
最后,余兴安表示,通过行业领域“头雁”引领、多方协同“雁阵”护航,实现优质资源的集约高效配置和人才能力的精准提升,期待各界人士积极探索和完善“雁阵式协同育人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全面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