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在《数字中医药(英文)》期刊发表文章《从“数字”到“数字化”:中医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文章以“象数思维”为核心,系统论证了中医药与数字科技深度结合的可行路径,并用具体研究成果验证这一理念的现实意义。
文章指出,传统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以“取象运数,以象为主,以数为用”作为核心思维模式,逐步形成中医理论的雏形。这与《河图洛书》《易经》等古典数理哲学一脉相承。例如,中医将五脏与五行、四季、五方相互对应,以及通过子午流注揭示人体气血运行的时间节律,都是早期“象数思维”在中医里的具体体现。然而,这些理论长期停留在经验传承与个人理解层面,缺乏现代数据支撑和技术转化。
王琦团队研发了中医体质数字化采集与分析平台。通过自主开发的舌面、脉象、呼吸波等中医诊疗信息采集设备,并引入国际通用的睡眠、焦虑、疼痛量表,团队实现了症状与体征的量化记录,提升中医诊疗数据的客观性与标准化程度。
在此基础上,王琦团队进一步构建了“中医体质知识图谱”,将中医体质分类与现代医学疾病、基因、代谢通路建立关联。这不仅有助于科研工作者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也为推动中医走向智能应用提供可能。
王琦表示,中医数字化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脱离中医自身的理论逻辑。合理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应坚持“守正创新”,避免过度简化或误读中医理论。展望未来,中医的发展应在数据与临床相结合、技术与传统相互验证中不断前行。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