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土地上机械轰鸣,中部地区麦苗青青,江南水乡翠浪绵绵……记者深入产粮大省吉林、山东、湖南等春耕生产一线,探寻我国农业从“量足”向“质优”、从“保供”向“赋能”转型,阔步迈向农业强国的新故事。
-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倡导下,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书香中国生生不息。
-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各地供销合作社牢记为农服务宗旨,扎根农业农村,深化综合改革,为“希望的田野”注入源源活力。
-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精准有效的政策护航民营企业茁壮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在中国经济奔涌向前的发展浪潮中,民营经济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既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更有扛牢社会责任的担当。
-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就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部署,为做好民营经济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就治水事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
-
春回大地染新绿。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各地多途径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筑牢生态屏障,开发森林食物,发展林业碳汇……在释放森林“宝库”潜能的过程中,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
近年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市着力构建覆盖全市域约1.6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打造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
从东部发达省份到西部欠发达地区,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的生产一线,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各地各行业向新而行,促进创新成果加速从“论文”“实验室”中奔涌而出,与齐备完善的制造优势紧密结合,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融入区域重大战略,打造沿海、沿边开放新平台……当前,边疆地区正因地制宜、各展所长,释放开放发展新动力。
-
从教育评价大模型到智能医疗诊断,从自动驾驶汽车到健康陪伴智能机……“人工智能+”,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百姓日常,打开生活新方式。
-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成长,赋能未来产业“加速跑”……“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正不断塑造新优势、激发新活力。
-
年轻人走进红色场馆深度互动,小村庄用活红色资源振兴文旅经济,舞台上红色历史创新表达带来心灵震撼……记者近日在上海、河南、重庆等地采访看到,红色文旅魅力绽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生动课堂,红色基因植根群众生活日常。
-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
从东南沿海到江淮大地,自“千湖之省”至巴渝腹地……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时,多次提及一个关键词——科技创新。
-
冰雪技术研发成果涌现,冰雪装备制造热火朝天,冰雪旅游服务日臻完善……记者在吉林、辽宁、新疆走访发现,多元化发展成为冰雪经济新引擎,让“冷资源”涌动“热活力”。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白雪如何换金银?冷资源释放出怎样的“热效应”?
-
90年前召开的遵义会议形成的革命传统、孕育的宝贵精神,始终激励着这座城再出发、再前进。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