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刻不容缓。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文件强调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同时,文件还提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综合治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三风”建设不仅从精神生活上满足农民的多元需求,不断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而且能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动力和内生动力,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营造更加有利于乡村振兴的社会发展空间。通过这些措施,为乡村全面振兴铸魂,推动乡村从“美丽”迈向“和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文件强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移风易俗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它关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路径,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构建文明乡风,摒弃陈规陋习,倡导现代生活,不仅能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和生活品质,还能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推进移风易俗的实践中,重点治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以新的生活风尚步入乡村振兴康庄大道。加强宗祠规范管理,规范农村演出市场,整治低俗表演活动,反对封建迷信也是移风易俗、树立乡村新风的有效手段。
除了约束和规范以外,培育文明乡风还需要将政策引导与激励有机结合,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让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为明确文明乡风建设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级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支持的政策措施。政府部门应加强协调,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将其融入文明乡风建设中。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技艺培训班等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创新文明乡风建设的宣传方式,通过制作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生动展示乡村文明建设的成果和优秀人物事迹,吸引更多村民关注和参与。结合乡村实际,打造所在村落的专属文化长廊、乡村文明宣传栏、乡风文明红黑榜等线下阵地,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传承文化基因,培育良好家风,筑牢乡村文明根基
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标识,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历经过长期的农耕文化,乡村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如古朴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家族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等。优秀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乡村文明的基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是乡村发展的精神源泉。通过教育、宣传、实践等多种方式,弘扬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让其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良好家风则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体现。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乡村家族聚居普遍,建设良好家风是影响乡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不仅关乎家庭内部的和睦与幸福,更是影响乡村的道德风貌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家风与乡风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家庭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塑造着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邻里关系,进而辐射至整个乡村的风气。良好的家风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根基,注入乡村道德建设活力,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
在传承优良家风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家风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实践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家风建设,使其契合现代生活理念与审美趋势,让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传承家风文化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仅能有效提升村民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更能带动乡风文明水平的整体跃升。它对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促进乡村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家风教育的扎实实践,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乡村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上齐头并进,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发挥阵地作用,孕育淳朴民风,厚植乡村文明底蕴
乡村是文明的根基,民风则是乡村文明的灵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阵地作用,孕育淳朴民风,厚植乡村文明底蕴,是实现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
乡村文化阵地是孕育淳朴民风的重要平台,村史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民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不仅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去处,更是传承乡村文化、凝聚村民精神的重要阵地。通过在这些阵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道德讲堂、假日小剧场以及时下参与度极高的“村BA”等,能够唤起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淳朴民风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乡村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也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引领作用,成为孕育淳朴民风的核心阵地。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在工作中除了基层日常管理工作和带领村民进行乡村振兴建设,也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最美家庭”“文明村民”等评选活动,激发村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
乡村学校也应作为孕育淳朴民风的重要阵地,通过将乡村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校本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为乡村文明的延续注入新的活力。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是铸魂固本的关键之举。“三风”建设如同三股强劲的东风,汇聚成推动乡村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三风”建设不仅满足了农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文明乡风的浸润下,乡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乡村治理更加高效有序;在良好家风的滋养下,家庭和睦、邻里友善,乡村社会充满温情;在淳朴民风的熏陶下,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乡村发展更具活力和凝聚力。当下,乡村正从“美丽”迈向“和美”,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应当继续聚“三风”之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作者:邱云慧,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