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文旅融合,共促綠色發展
2023阿爾山文化旅游論壇為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9月2日,2023中國(阿爾山)旅游大會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開幕。當日下午,旅游行業的專家和嘉賓云集2023阿爾山文化旅游論壇,圍繞“文旅融合 綠色發展”主題,深入探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綠色旅游發展方向和路徑,為我國旅游行業把脈問診、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創新旅游供給
近年來,我國堅持文化賦能和旅游為民,充分發揮旅游業在促消費中的積極作用。2023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了18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57家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7家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地,指導中國旅游車船協會和中國旅游標準化委員會認定22家5C級、4C級自駕車旅居車營地。
“我們還舉辦了文化和旅游新供給新需求對接活動、全國旅游休閑街區創新發展交流活動。”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一級巡視員宋奇慧介紹,“這些產品的推出、活動的舉辦,創新豐富了文旅供給,更好滿足了大眾旅游時代人民消費需求。”
作為2023中國(阿爾山)旅游大會舉辦地,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近些年持續在文旅融合工作中發力,先后榮獲“全國森林旅游城市示范區”“‘一帶一路’國際健康旅游目的地”等稱號,成功獲批“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積累了寶貴經驗。
阿爾山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王天鳳結合阿爾山市的實踐介紹說,推進文旅融合,一方面要在產品業態上突出高品質,力求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如在溫泉產品方面,阿爾山市有上百眼溫泉,作為世界溫泉功能最集聚的地區之一,阿爾山市把優勢資源打造成亮麗名片,對溫泉博物館進行改造,實施“鹿角灣”溫泉度假營地、太偉五星級溫泉度假酒店、興安圣泉康養度假中心、阿爾繕療法體驗館等標桿項目,實現了礦泉產品主客共享、多點體驗、全域覆蓋。
另一方面,推進文旅融合要注重深化景城融合、主客共享,健全人性化基礎設施。王天鳳說,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阿爾山市以城市更新行動為引領,完成供熱改造、給排水管網維修、老舊小區改造、主街提升、巷道整治及相關配套工程,在補齊城市短板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邊角空地,實施圣泉廣場“引泉入城”、阿爾繕河景觀、達沃斯燈光秀、主題街區、景觀亮化等民生項目,為游客和群眾提供更加舒適的城市環境。
同時,推進文旅融合還要堅持游客至上、服務為本,不斷提升專業化管理服務水平。王天鳳說,在服務品質提升方面,阿爾山市組織開展旅游休閑城市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發展、旅游接待服務等專題培訓,派員參加“金鑰匙”國際服務培訓,推出“鹿小游”度假管家服務,狠抓旅游市場綜合整治,創新推動“先墊后償、償后確責、以償養險”旅游綜合服務,扎實開展市民素質提升行動,“人人都是旅游使者、事事關乎旅游形象、處處皆為旅游服務”的氛圍十分濃厚。
推進文旅融合還要立足以節促旅、以會揚名,大力實施品牌化宣傳營銷。王天鳳介紹,阿爾山市堅持以節慶增賣點、以活動促宣傳,按照“一月一活動、一季一節慶”原則,制定全年重點活動及宣傳營銷方案。在落實興安盟層面制定的包機、專列及旅行社獎補政策基礎上,出臺酒店民宿發展扶持、夏季旅游市場獎補、高校校友旅游季、百強旅行社走進阿爾山等優惠政策,極大提升了阿爾山市旅游品牌形象。
讓綠色旅游新風尚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吳殿廷介紹,綠色旅游是以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為經營和管理理念,以生態化設計為基礎,實施清潔生產、倡導生態化服務和消費,有效保護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的旅游活動。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唐曉云認為,綠色旅游是正在發育的市場、引領未來的產業。她解釋,一方面,綠色發展是全球共識,是旅游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綠色旅游是擁抱未來的經營理念,也是快速發育的市場。
“全方位導入綠色旅游理念、培育綠色旅游產品,促使綠色生活融入游客的自覺選擇,這是綠色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唐曉云以阿爾山市舉例說,“可以通過政策賦能,打造阿爾山市代表性綠色旅游項目,尤其是將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作為開展綠色旅游的首選。同時,清潔技術是綠色旅游的關鍵,可以推動新能源技術、節能建筑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區塊鏈等技術在旅游經營和消費方面的應用,以科技支撐率先提出并建設阿爾山市綠色旅游首位之城。”
“綠色旅游應和‘雙碳’相結合,核心是要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爭取碳中和。”吳殿廷結合國內外一些地區的成功案例認為,推進綠色旅游,要遵循好“六條經驗”。一是要大力培育康養游、鄉村游、邊境游、研學游等綠色旅游產品。二是要堅持“小投入、微改造、大提升”,實施“改用結合、街景融合、養管結合”。三是要盡量對環境弱打擾、重保護,使綠色發展持續賦能綠色旅游。四是要堅持“保護與治理”雙向發力。五是多措并舉推動文旅融合,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六是多點發力,推進景城互融,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
建設“美好生活,主客共享”度假產業新體系
在2023阿爾山文化旅游論壇上,中國旅游研究院政策與科教所所長宋子千代表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了《建設“美好生活,主客共享”度假產業新體系——2023中國旅游度假發展報告》,圍繞我國度假產業發展的政策走向、形勢判斷和對策建議,進行了深入的闡釋。
宋子千介紹,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首次將國民休閑納入國家政策文件主題。隨后,旅游主管部門推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旅游度假區,我國度假產業發展進入快速發展通道。截至2023年8月,全國共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63家,省級旅游度假區600多家,極大豐富了度假產品和業態,提升了度假旅游品質。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帶薪休假制度,不僅有利于保障廣大職工的休假權益,也能夠為度假消費以及度假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同時,《冰雪旅游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專項度假產業政策也在助力度假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宋子千說,基于上述政策走向和實際發展狀況,行業內對當前我國度假產業發展形勢已形成基本判斷,即需求基礎不斷夯實,供給配套相對滯后;產品業態創新活躍,系統謀劃還需加強;發展路徑日益清晰,產業體系有待完善;產業政策助力發展,統籌推進仍有空間。
對于如何促進我國度假產業健康發展,宋子千圍繞《報告》建議,首先要加強度假產業發展頂層設計。“要以世界級旅游度假區為引領,以國家級和省級旅游度假區為骨干,支持發展不同類型的旅游度假地,進一步完善國民旅游度假地體系。”他說,“世界級旅游度假區建設的重點在于以世界的品質服務滿足包括中國游客在內的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的度假需求,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要著眼于建設國民度假地,讓廣大人民群眾度假有去處,生活有品質。”
聚焦加強度假產業發展政策支持、優化度假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宋子千認為,要從國家層面出臺促進度假產業發展的一攬子政策,從度假區建設、假日制度、土地供給、財政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度假產業發展支持。要因地制宜,推動東、中、西部地區差異化發展,最大化利用優勢資源,促進區域均衡增長。
在市場主體、投資建設等方面,宋子千建議,要培育度假產業多元市場主體,引導社會資本和民間投資者進入度假產業,鼓勵大學生、外出打工者返鄉創業,鼓勵退休人員、度假旅游者參與創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要下大力氣提高外部可進入性和內部交通便利度,直達航班和直通高鐵對于度假地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度假地可適度超前規劃,開通更多的航線,增加更多的班次,打破交通制約和游客量少的低水平循環。(記者王靖 賀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