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大选,一场试探欧洲未来走向的棋局

2025-05-02 07:00:00 来源: 《环球》杂志

 

这是4月2日在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老城广场上拍摄的海神喷泉

文/何娟

编辑/马琼

  波兰,这个被称为“欧洲经济增长引擎”的中东欧国家,将于5月18日迎来五年一度的总统大选。这场被视为“决定国家政治走向”的选举,不仅将是总理唐纳德·图斯克所领导的执政联盟改革议程能否突破宪政瓶颈的关键拐点,其背后更折射出当代波兰社会的深层裂痕。波兰的总统大选,既是国内政治力量的一次激烈角逐,亦是对欧洲未来发展路径的一次微妙试探。

撕裂背后的历史性抉择

  波兰政坛长期呈现两极对峙格局:以公民纲领党(以下简称“公纲党”)和法律与公正党(以下简称“法公党”)为代表的两大政治阵营,在社会政策理念和外交战略取向上始终存在根本性分歧。

  作为欧洲右翼民粹主义的代表,法公党在2015年至2023年执政期间,通过强调国家传统、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成了一套极具动员力的政治话语体系,建立了稳固的社会基本盘。其标志性的惠民举措,如“家庭500+”计划——即每月向每名儿童提供500兹罗提(约合115美元)的补贴,以及针对老年群体的13个月养老金等福利政策,使政府社会支出占GDP比重攀升至22.7%。

  这种“民生收买”策略帮助法公党在农村、低收入家庭和老年群体中赢得了广泛支持。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不断累积的财政压力。批评者指出,这种“选举经济学”实则是对国家发展潜力的透支。

  而前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所领导的公纲党则代表了另一种发展理念。公纲党一直以来主张国家改革,其支持市场自由化和引入外资,推动欧洲一体化改革的立场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中产阶级、中青年选民、少数民族以及知识分子群体。2023年10月,公纲党所主导的反对党联盟在议会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法公党长达8年的执政就此终结。

  然而,新政府上台后不得不与出身法公党的现任总统安杰伊·杜达寻求政治合作,而这也成为新政府实施改革的最大“掣肘”。杜达数次动用否决权,已退回或冻结至少8项关键立法,包括放宽堕胎限制、承认西里西亚方言为少数民族语言等,成为保守派阻挠改革的“宪法武器”。

  由于公纲党领导人图斯克已出任总理,且众议院多数席位由公纲党所主导的反对党联盟占据,因此,若执政党在此次总统大选中获胜,波兰有可能迎来总统、议会、政府的“三权协同”,从而加速司法、社会领域的改革。外交方面则将进一步延续图斯克政府的亲欧政策,使波兰成为欧盟防务一体化的主导力量。反之,若保守派保住总统职位,图斯克政府恐延续“跛脚鸭”状态,甚至触发议会解散危机。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政治学者什切尔比亚克指出,若反对派候选人再次当选总统,图斯克政府的改革议程恐将彻底瘫痪,其结果将重新定义波兰的宪政平衡。

关键候选人针锋相对

  波兰《选举法》规定,总统候选人须为年满35岁、获得10万名支持者签名的波兰公民。总统任期为5年,且仅可连任一次。目前民调领先的两位候选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力量。

  公纲党的候选人是52岁的现任华沙市长特沙斯科夫斯基,其在2020年曾以2.42%的微弱差距败于现任总统杜达。特沙斯科夫斯基毕业于华沙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聚焦欧盟制度改革,精通英语、西班牙语、俄语和意大利语。其父安杰伊·特沙斯科夫斯基是波兰爵士乐界的传奇人物,这赋予了他独特的文化背景。

  特沙斯科夫斯基承诺,若当选总统,将致力于通过社会改革法案,并利用立法倡议权推动包括气候政策、数字化改革等欧洲一体化进程。

  另一名热门候选人,42岁的纳夫罗茨基则是反对派法公党所支持的独立候选人。纳夫罗茨基成长于一个普通的工人阶级家庭,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的职业生涯聚焦于挖掘和守护波兰的历史。自2021年起,纳夫罗茨基担任波兰国家记忆研究所所长,致力于研究二战时期的波兰历史。他在竞选活动中多次强调家庭价值观,称“家庭是波兰社会的基石”,其天主教信仰与波兰保守派的文化传统高度契合。

  政策主张上,纳夫罗茨基提出扩大宪法审查权,将争议法案提交宪法法院(当前法院多数法官由前法公党政府任命),并捍卫传统价值观。此外,他还曾暗示将利用赦免权释放因“滥用职权”被定罪的法公党前政府官员,此举或进一步激化与执政联盟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的民调中,极右翼政党自由独立联盟的候选人斯瓦沃米尔·门岑支持率强势攀升,成为打破此前两强争霸选举格局的一匹“黑马”。现年38岁的门岑是一位极具魅力的年轻企业家,其所代表的自由独立联盟已逐渐成为波兰政坛的第三大力量。据统计,门岑的支持率已从2024年11月宣布参选时的11%上升至今年3月的18%。

  门岑主张经济自由,减少国家对企业干预,在对乌援助问题上,他持保守立场,认为波兰对乌援助“过于慷慨”,主张将国家利益置于“政治正确”之上,甚至提出对乌援助应与政治回报“绑定”的现实主义路线。这一立场不仅可能改变波兰在俄乌冲突中的对乌援助基调,从长远来看,还可能对欧盟对外政策中的团结一致原则构成挑战。

  门岑通过TikTok等社交媒体建立的数字政治影响力,尤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动员力不容小觑,这使得他一旦进入第二轮选举,将令传统自由派与保守派格局受到巨大冲击,并可能在未来构建一个经济右翼、文化保守的新政治联盟版图。

  波兰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定于5月18日进行,如第一轮过后无人获得超过半数选票,则将于两周后在排名前两位的候选人间进行第二轮决选。特沙斯科夫斯基的第一轮民调平均得票率已从2024年11月的39%下降至今年3月的35%,而纳夫罗茨基则从21%上升至26%。但门岑的民调支持率飙升给纳夫罗茨基带来极大的压力,二人间的差距已逐步缩小。民意调查显示,门岑赢得决选的机会已与纳夫罗茨基持平。

从“区域支点”迈向“欧洲领导者”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波兰总统选举不仅是一次国家政治路线的再抉择,更是一次决定波兰是否将在“自由主义欧洲”与“民族保守欧洲”之间承担桥梁角色的战略选举,因此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作为欧盟人口第五大成员国,波兰是欧盟近20多年来唯一一个始终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自2004年加入欧盟以来,波兰的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占欧盟经济总量的4.31%,成为欧盟第六大经济体。其稳健的财政政策和多元化的工业基础,使其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得以独善其身。良好的经济增长为其在欧盟内部的影响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强了波兰在跨大西洋安全方面的地区领导地位。

  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波兰努力推进军事现代化,积极响应北约整体布局调整,争取美国的认可与倚重,并不断融入西方政治和安全框架,成为北约东翼的关键战略支点。

  过去十年间,波兰的国防预算从77亿欧元增至234亿欧元,并于2015年达到并逐渐超过北约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2%的国防基准。2025年,波兰的国防开支预计将达到其GDP的4.7%,成为北约中占比最高的国家。

  自2014年以来,波兰已将其武装力量增加了一倍多,从9.9万人增至2024年的20.6万人,已超过德国的军队规模(2025年3月为18万人)。其目标是到2035年将波兰军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至30万人,使其成为欧盟规模最大的陆军。

  同时,波兰自2015年以来推行了多项军购计划,包括从美国及德国购买豹-2坦克、F-16战斗机、爱国者导弹系统、“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等,并与韩国签下韩历史上最大一笔武器出口订单,购买K2主战坦克和FA-50战斗机等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波兰也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部署“爱国者”PAC-3防空导弹系统的国家。该系统是“爱国者”反导系统的重大升级,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并能拦截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高性能飞机,其先进的雷达和跟踪能力使其能同时攻击多个目标,为波兰提供最先进的军事防御能力。

  波兰一直站在倡导北约采取强力防御态势的最前沿。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波兰迅速作出反应,成为乌克兰最大的军事援助供应国之一。根据波兰总统府报告,波兰对乌克兰的各类援助已在GDP中占比超过4.91%,是欧盟国家中援助拨款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截至2024年底,从乌克兰进入波兰的过境人数已超过2470万,约有180万乌克兰人寻求庇护。波兰还是欧盟和北约分发军事和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主要后勤中心,90%以上运往乌克兰的军事物资都要经过波兰。

  随着波兰不断融入西方政治和安全框架,其在北约防务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逐渐从欧洲安全的边缘角色转变为北约防务的核心力量。

  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2024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波兰已凭借经济腾飞与军事现代化跻身欧洲战略参与者之列,欧洲的地缘政治中心已经东移。波兰这个拥有3800万人口的中东欧国家,在经历30余年的经济腾飞后,已成为欧洲不可忽视的战略支点。而此次总统选举或将加速其从“区域支点”向“欧洲领导者”角色的转型,改变欧盟决策的平衡。

  在这一关键时刻,波兰的总统选举不仅是国内政治的一次较量,更是对欧洲未来走向的一次试探。选举结果将决定波兰是继续作为欧盟改革的先锋,深化与法德的合作,还是成为民族保守主义的堡垒,挑战欧盟的团结,其政治选择将直接影响欧洲对俄战略、防务自主化进程及政治权力结构重组。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