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4日电(吴诗萌)4月8日,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以下简称“CMEF”)及系列品牌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启幕。会上,东软医疗以“国匠创新 智领健康”为主题,携30余款创新产品及十余款生态级解决方案重磅登场,全面展示了其在高端医疗设备、人工智能应用以及智慧医疗生态圈构建方面的最新成果。东软医疗CEO武少杰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双光子’CT的发布具有革命性意义,标志着国产CT技术正式迈入国际领先行列。”
十年磨一剑 “双光子”CT重磅发布
1997年,东软医疗成功研发出了中国首台全身CT,打破了国外企业对CT市场的技术垄断。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产大型医疗设备的空白,更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影像诊断的普及,使中国老百姓首次用上了属于自己的 CT。
2025年4月,东软医疗再次打破CT市场技术“天花板”,重磅发布“NeuViz P10光子计数CT”(简称光子CT)和“NeuViz Epoch Elite超高清CT”(简称准光子CT)——“双光子”CT。据武少杰介绍,历经十年技术攻坚,成功研发出了作为国内唯一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光子CT。传统CT在成像上有点“绕弯子”,光子CT基于全新物理原理,通过碲锌镉(CZT)探测器直接转换X射线光子为电信号,突破了传统CT间接成像的技术瓶颈,实现了极低电子噪声和多能谱成像的核心优势。不仅如此,其空间分辨率提升至46.5lp/cm(可清晰地显示0.1毫米的微小病灶),辐射剂量降低50%以上,并支持一次扫描获取多能量图像,显著提升心血管、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度。
“另一款是全球首台16cm超高清螺旋CT,我们也叫准光子CT。”武少杰从更清、更快两个方面介绍了该产品的特点:这款准光子CT就像给CT设备装上了“升级镜头”,其探测器和智能算法能更加清晰地捕捉到细微病变,连传统CT难以分辨的微小结构也能“拍得明明白白”;同时,机架旋转一圈仅需0.239秒(不到四分之一秒),举例来说机器对心脏的“拍照速度”特别快,时间分辨率能达到 19毫秒。
武少杰表示,“除CT外,我们还带来了3.0T科研型磁共振,一站式多模态复合手术室,以及更具性价比的经济型和终端产品。”此次参展,共带来二十几款产品,涵盖多种类型,满足不同医疗场景和客户的需求。
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打造智慧医疗生态圈
当前,人工智能正重塑医疗全流程:从影像辅助诊断到手术机器人,从药物研发到健康管理,AI技术渗透率持续提升。
武少杰表示,医疗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行业。本届CMEF,东软医疗带来了MDaaS智能数据服务、NeuAI全域人工智能平台、医疗数字人智能体和元宇宙医患沟通。
其中,NeuAI全域人工智能平台,能够提供从患者摆位、扫描到图像重建及诊断的全流程AI服务,显著提升了诊疗效率。通过AI算法实现设备自主学习训练,优化了图像质量并降低了辐射剂量。在诊断环节,东软医疗的NeuBrainCARE脑卒中评估软件,能够在90秒内完成缺血半暗带分析,准确率超过95%,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武少杰强调,不仅如此,东软医疗还积极构建智慧医疗生态圈,与华为等合作伙伴在医疗健康领域展开全面合作。通过“融智”解决方案智能化实施框架,加速AI+医疗的研发与落地进程,推出了“添翼”医疗健康智能化全系解决方案,构建了医疗智能化新范式。
促进医工融合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医疗全流程的同时,东软医疗也在持续探索医工融合的创新路径。
医工融合是推动医疗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需求传导断层、转化周期长、奖励机制错位等问题,使得医工融合成为目前医疗行业亟待解决的痛点。但解决这一痛点过程漫长,在推进医工融合的时间长河里,武少杰似乎表现得十分自信,这源于东软医疗雄厚的人才储备。
“医院项目负责人与我们的工程团队直接对接,团队中既有精通临床与工程的复合型医工人员,也有专注于临床需求分析和工程技术实现的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吃透临床专家的需求,只要理解到位,从工程角度解决问题就并非难事。”武少杰认为,“医疗专家从医疗痛点和需求出发提出要求,我们从工程角度理解并将这些想法和需求进行工程化、标准化,这种医工结合不仅意义重大,也符合国家大力提倡的学科交叉,尤其是医疗与工程结合的趋势。”
“此外,东软还有临床研究院,成员大多是高学历的海外归国博士,其中不少是跨界人才,比如有学临床后转攻工程的,或者本身就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他们专门与医院临床专家沟通交流,之后再由后台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各方意见,根据课题更偏临床还是工程,或者其他具体情况,与不同合作医院、不同项目进行不同方式的搭配,共同开展项目研发。”武少杰补充道。
跻身“国家队” 责任加码同时更要为医疗事业添砖加瓦
2024年7月,通用技术集团战略投资东软医疗,并于9月完成交割,以45%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投后估值达145亿元。这一“国家队”身份的转变,标志着东软医疗从市场驱动型企业升级为国家战略执行者,承担起了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医疗事业使命。
武少杰强调,身份的转变使其在战略布局从三大维度进行了升级:一,技术攻坚——聚焦“卡脖子”领域,推动国产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二,普惠医疗——通过“县域医共体解决方案”等手段,将超高清CT、AI辅助诊断等技术下沉至基层;三,企业出海——在国际市场上,东软医疗积极拓展,致力于成为全球医疗服务的最佳价值创造者。
从1997年的国产CT第一机,到2025年的“双光子CT”,东软医疗用二十多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中国高端医疗装备的自主创新史。现在在通用技术集团的赋能下,东软医疗正以“国家队”的姿态,通过全链自主创新、医工深度融合与智慧生态构建,重塑全球医疗装备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