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镇,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院长、海淀区政协委员,在医学理论与实践领域深耕多年,形成系统性创新成果:其创立的 “生命空间学说”,从人体空间维度重新解构生命结构及生理病理规律,为中医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以现代科学视角对传统中医理论进行创新性解读与发展,首次提出 “生命— 社会—自然医学” 模式,在疾病病因认知领域突破传统局限,构建多维度医学认知体系;针对当前医学以症状和检查指标等疾病结果为导向的诊疗局限,构建 “循源医学” 临床体系,强调从生命本源探寻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推动医学实践向病因追溯与整体调理方向深化。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探索者,其学术思想与临床体系为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仁心仁术,笃行不倦
谈到创立泰济堂的初衷,张克镇表示,一是要治病救人,二是要培养人才,三是要研究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张克镇解释“泰济堂”名字由来称,他愿“国泰民安、济世救人”。同时,这两个字都来源于《易经》,即“否极泰来”“既济未济”,希望病人带着病来,健健康康地回家。
在泰济堂成立之前,张克镇还在解放军316医院工作的时候,泰济堂的合伙人杜力是其一名门诊病患。“我的病看了很多医生、专家都没治好。张院长只用一年就把我治好了,精气神都有了,整个人都亮了”。谈起张克镇当时的工作状态,杜力很感动:“七点半挂号室还没开的时候,他就来了,中午大家都下班吃饭休息的时候,他还在为患者诊治,经常到下午两点半左右才吃午饭”。正是基于对张克镇医术和医德的双重信任,杜力决定鼎力支持张克镇的医学研究体系与诊疗方法。
张克镇诊治过的病人都在他的记忆里,在闲暇时间,他脑中会不断回想病人和病人的病情,寻求更好的医疗方法。对患者“仁心”的张克镇对自己并不仁慈。在创立针法初期,二十几岁的他拿自己试验了近三年,希望这样能够更准确地找到疾病的最佳治疗点。“扎了自己多少针我也不知道,试到第二年快结束的时候,自己人都不成样子了,头发掉的快没了,脸特别瘦。那个时候也真是有点担忧了。”
尽管如此,张克镇却破了釜沉了舟,“我想如果我连自己身体的规律都找不出来的话,以后我当医生也是糊弄人的。当这种医生有啥意思?我就豁出去了,要不然就把自己的身体折腾坏了就完蛋,要不然我就找出规律来。”结果终是“天道酬勤”。
2024年12月3日,《Science》唯一合作期刊《Research》刊登了张克镇的最新学术成果,题为“一种更科学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补充与完善”,该成果填补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国际化的空白,不仅为病因探索带来了新的解题思路,也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新方向。
张克镇介绍,“‘生命-社会-自然医学’模式强调了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影响生命的因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能是疾病的根源。这一医学模式的构建不仅在理论上能够更好地解释当前医学中许多未知的问题(例如疾病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能够帮助解决当前临床实践中遇到的许多疑难杂症,如风湿病中的强直性脊柱炎、肾炎,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除了悬壶济世的中医专家,张克镇还有一个身份:山东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与山东中医药大学一道在校内成立了中医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站,这让他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感触颇深。“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中医药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张克镇说,中医药文化深入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各地,很多年轻人看到了中医发展的前景,“最大的感受就是报考中医药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根本。张克镇说,当前中医学科依然存在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脱节、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如何培养出会看病、看好病的中医医生?张克镇的回答是:与时俱进。“一个真正的‘大医’,要具备知识层面、技术层面、思想层面、道德层面的四种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青年中医人才的方向。”在知识层面上,张克镇认为,最基础的是医学知识,包括传统中医知识和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而文化知识是中医理论创新的原动力,科学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思考。为此,张克镇鼓励学生看各种各样的医学书籍,广泛吸收中医、西医的知识精华,扩大知识范围。
在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技能水平也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张克镇说,中医传承讲究言传身教,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他教导学生时也会采用这种方式。每次临床上遇到有代表性的脉象或穴位反应时,他会让学生排着队一个一个试,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会把脉问诊的技能。
张克镇还认为,中医人才的培养也应当注重思想层面,如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思维等。道德层面则要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精神。“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的关心关怀化为前进的动力,培养好中医药未来的人才,让有着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医药焕发新生机。”张克镇说。
守正创新践双责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当前,中医药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同样面临不少挑战。张克镇认为,应当充分结合现代医学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任何一个学科想要发展,都需要和时代接轨。”为此,张克镇时刻牢记自己使命和职责,立足自身专业背景,为中医药传承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如何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张克镇建议,一是要用科学化、现代化的语言来阐释中医药的本质和优势。二是传承好中医药的宝贵经验和技术,同时在理论上不断创新。三是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广泛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从而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和应用。
作为一名区政协委员,张克镇还先后提出了《关于重视环境温度对大众健康影响的建议》《关于正确认识季节性疾病对大众健康影响的提案》的提案,在提案中呼吁重视中医传统经验与理论,关注重点人群与重点场所、重点时间节段的疾病防范;建立预防为主的观念,降低医疗成本;加大科普力度,让公众了解、掌握温度与疾病、温度与免疫力的因果关系等。为群众发好声、出好力,力争在自己的履职答卷里,写满“为民药方”。
“新时代对政协委员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实现高质量履职。”张克镇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当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医生,他将进一步深入基层,认真履职,当人民群众需要的政协委员。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名医者,他希望未来能汇同多方力量,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谱写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