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手车互联已从最初的蓝牙连接模式逐步演进为更加智能、高效的交互方式,并成为提升用户出行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用户体验的持续优化以及行业标准的逐步建立,手车互联正面临更高的技术要求和应用挑战。中汽研科技智能通信研究部平台总监赵秋俊,围绕手车互联发展现状与未来演进历程及行业新生态建设,开展深度对话。
专家简介:
赵秋俊,中汽研科技智能通信研究部平台总监,天津市汽车芯片标准检测创新联合会软件技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负责车载软件、车载网络以及人机交互测试技术研究、标准化工作研究和科研课题研究,牵头搭建了“云-管-端”一体化软件网络交互测试评价体系。
当前,手车互联应该是首批搭载到智能网联汽车上的新技术应用,赵秋俊认为,互联技术正以手机为桥梁,实现设备的无缝融合,让驾乘体验更加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未来,手机与汽车互联将从单一的设备连接演进为更完整的生态融合,实现跨设备的无缝切换,用户无需额外操作即可在不同终端间自由转换。同时,应用场景也将进一步丰富,从基础的导航、娱乐功能,发展到直接在车机上运行商务会议、社交通讯、影音娱乐、消费购物等手机应用,提升用车的便捷性和驾驶安全性,并逐步延伸至“车家互联”,让汽车成为智能生活的一部分。此外,AI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将进一步优化手车互联体验,例如基于用户习惯智能推荐路线、自动调整驾驶模式,使出行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但是,随着手车互联领域各种解决方案的不断涌现,赵秋俊说:“结合车质网和行业研究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用户在使用手车互联时确实面临一些关键痛点问题,这些问题在多个方面影响着驾乘人员的智能化用车体验。”具体来看:
连接稳定性问题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用户常常遇到手车互联连接不稳定的情况,断连、重连失败、延迟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车机系统在切换网络或蓝牙信号时易出现暂时性连接中断,进而影响功能应用的连续性。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不稳定性不仅增加了使用的不便,还可能在驾驶过程中引发分心,进而影响驾驶安全。
操作流畅性问题
尽管手车互联技术应用相对成熟,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仍面临操作界面卡顿、触控交互延迟等问题。例如,在导航过程中,当用户尝试增加途经点时,系统在选择地址或输入路线时出现明显卡顿,导致连续点击操作无响应;在切换音乐时,系统响应滞后,用户需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响应操作。这些问题不仅迫使用户频繁进行手动操作,降低操作效率,还增加了等待时间,特别是在驾驶过程中,更容易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功能缺陷性问题
随着手车互联技术应用搭载率和用户使用率的逐年提升,其功能缺陷性问题不断显现。例如,在连接过程中,用户常常遭遇“车不认机”的问题,导致连接失败,即使连接成功,功能也可能无法正常使用,甚至随着应用长时间运行,车机系统出现崩溃或卡死的现象,迫使用户重启车机。除此之外,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现有的解决方案在功能丰富度上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例如,部分用户希望在驾驶过程中,特别是在紧急会议或高需求工作场景下,能够实现会议、邮件等手机应用的一键投屏。同时,用户也期望通过手车互联更加灵活地控制车内交互功能,但这些需求在现有解决方案中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制约了驾乘体验的综合性提升。
在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背景下,手车互联技术正从基础连接迈向深度融合,成为提升驾乘体验的重要纽带,其技术成熟度不仅关乎用户体验,也影响着行业生态的发展。面对繁杂的现实挑战,行业亟需构建科学完善的测试体系,以系统化方式攻克技术难题,因此标准化建设无疑是推动行业生态发展的关键一步。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技术要求和科学的测试方法,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行业认可度,加速行业标准与国内外规范的融合统一。未来,中汽研科技将持续深化手车互联测试能力建设,为“手车互联”新生态“融合互联”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