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之州文脉传:人文经济交融互促的温州实践-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04 09:25:2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温润之州文脉传:人文经济交融互促的温州实践

字体:

  瓯江潮涌,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温州凭借独具特色的“温州模式”塑造了鲜明的城市品牌。提及温州,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奔走四方的企业家,往往是人们首先想到的标志性形象,即便从未亲身到访,这座城市的独特活力依然跃然脑海。

  在大众的印象中,温州往往以其商贸兴盛而闻名,相较于杭绍甬等兄弟城市,其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然而,在这片商业繁华的背后,温州始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融合之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既在商海中勇毅前行,亦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倾注了同样的热情。

  今天的温州,正处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回望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200多年的建城史,其发展脉络始终与源远流长的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遗珍:见证“海丝”辉煌盛景

  2021年3月,为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温州市在鹿城区望江路下穿工程中,意外发掘出古港遗址。施工人员发现的古石条不仅是码头和栈道的遗迹,更是温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开展文化交流和经济活动的直接证据。

  文物部门迅速介入,与建设单位协商,最终促成主干道为文化保护让路,工程改线。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南宋江岸、元代瓷片堆积带、宋代沉船等珍贵遗存相继出土,一座完整宋元港口城市的画卷徐徐展开。

  自2021年起,朔门古港遗址的考古发掘面积已达8000多平方米,揭示了温州古城的望江门、奉恩门等水陆城门遗迹,以及多座码头、埠头、栈道、干栏式建筑和房址,并出土了包括大量龙泉瓷、瓯窑瓷在内超10吨的瓷片。这些发现不仅展现了温州港当年的繁荣,更证明了温州与海外进行频繁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

  “新方案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历史遗址,还使其与瓯江江心屿上的古塔形成视觉上的呼应,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望江路下穿工程(变更方案)项目部负责人金胜洪表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高度评价此举,认为这是新时期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朔门古港遗址作为国内首个“城市—港口—航标”三位一体的“海丝”遗产,于2023年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支撑点。这一遗址以其独特的“港城联动”模式,为全球同类文化遗址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这些丰富的遗迹,勾勒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史料记载,当时的温州港与日本、高丽等国贸易频繁,外国商船络绎不绝。温州不仅是龙泉瓷的主要出口地,也是重要的江海中转站。

  海上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温州与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流,为温州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同时,随着商业的日益发达,商人阶层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对社会地位和认可的追求,推动了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的永嘉学派的诞生。

 根脉:传承焕发时代活力

  在繁华的温州城中,海坛山公园以其静谧之美,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灵魂。沿着蜿蜒的小径拾级而上,掩映在绿树之中的永嘉学派馆,以其青砖灰瓦的古朴,向世人展示着温州千年文化的智慧。这座展馆不仅是永嘉学派思想的传承之地,更是温州“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精神的象征,为这座城市的商业文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伫立馆前,一块镌刻着“经世致用”的匾额映入眼帘。永嘉学派因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温州籍学者而得名,自南宋崛起,历经晚清的复兴,其思想核心的务实重商与推崇事功,成为温州精神的文化根基,深刻影响了温州的商业发展。

  温州商学院校长李扬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在资源匮乏和政策劣势的背景下,能够敢为人先,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其深层动力正是源于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的文化传承。

  这种在求是与求实之间寻求辩证统一的智慧,成为了温州人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动力。

  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中国第一个专业市场、全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温州用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生动诠释了其作为民营经济重镇的独特地位。

  截至2023年,温州全市的经营主体超过140万户,民营企业超过39万家,为城市提供了90%的就业岗位,12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充分展现了温州经济的强劲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温州的发展依旧根植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核。2024年8月,历经一年多筹备的“四千”精神陈列馆在乐清市正式开放。这座占地2300多平方米的展馆,陈列着近400件实物,生动再现了温州企业家“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奋斗历程,深刻揭示了温州民营经济崛起的精神密码。

  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指出,永嘉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改革开放中孕育的“四千”精神,共同滋养了温州的企业家精神,激励着他们不断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造:融合用活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进入新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温州在这股创新浪潮中,积极探索文化与商业、旅游的深度融合,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温州瓯海区的塘河两岸,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的青灯市集,已成为当地文化与商业融合的典范。依托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市集不仅为生活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创意的平台,更打造了一个集东方生活美学之大成的文化集群。

  在2024年春季举办的全国生活美学大会上,超过1000个生活美学品牌汇聚于此,吸引了大量游客。市场日夜人潮涌动,处处可见文化创意与商业活力交织的景象。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青灯市集发起人张金成认为:“青灯市集以美学为核心驱动力,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也为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风景秀丽的乐清雁荡山,文化遗产的现代活力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结合亿万年地质奇观的咖啡馆,成为了游客们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在雁荡山灵峰景区,古洞咖啡巧妙地开设在一个天然洞穴之中。其主理人诸双双与合伙人一道,敏锐地捕捉到“文旅+咖啡”这一新型商业模式的巨大潜力,他们充分利用雁荡山的独特旅游资源和景区环境,精心打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并推出石斛咖啡、火山咖啡等特色饮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乐清市雁荡镇响岭头村的一对“80后”夫妻,更是将自家楼房改造为名为“山李咖啡”的咖啡店。店主林敏敏希望通过咖啡这一现代媒介,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交空间。在雁荡山铁定溜溜春日音乐节期间,山李咖啡日售超过200杯,成为游客交流的热门聚点。

  文化滋养商业,商业反哺文化,温州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提升了雁荡山的品牌影响力。乐清市启动“雁荡山重振雄风三年行动计划”,致力于游线重构、生态修复、文化重建、村落重塑、业态重整和IP重塑六大方面,并取得显著成效。在2023年1至10月,雁荡山的游客接待量和门票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6.28%和11.65%,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瓯塑、瓯绣、黄杨木雕、彩石镶嵌等非遗技艺在创新中传承;“戏从温州来”唱响南戏故里的隽永悠扬……温州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活力,温州必将在“打造浙江第三极”的新征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记者魏一骏)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